2016年,道桥工程学术委员会按照甘肃省土木建筑协会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围绕交通发展大局,遵循中国科协对学会工作“三服务—加强”的工作要求,努力加强学术建设,着力强化科技服务,继续推动自身建设,积极组织学术交流、科技咨询等工作,在依托单位甘肃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在广大会员的共同努力下,较好的完成了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推动我省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一、活跃学术思想,营造学术氛围,学术交流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举办形式多样的学术研讨活动
学术交流是科技创新的基础,也是学会工作的重点,2016年组织了多次高层的学术交流会。年初邀请国内中交规划院、东南大学、长安大学著名道路桥梁专家、教授做了道路桥梁技术发展方面的专题报告。学会内部也组织了多次道路桥梁学术交流会、交流了学术论文。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钢桥全寿命周期性能优异,世界发达国家已发展到了以钢结构桥梁为主的阶段,钢材是一种节能环保型、能循环使用的绿色材料,钢结构桥梁的发展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有效提升公路桥梁的建设品质,为建设安全、绿色交通服务。
道桥工程学术委员会依托单位甘肃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负责甘肃省钢混组合结构桥梁通用图的编制,为我省钢结构桥梁推广基础性工作。为高标准完成系列化的通用图,解决钢结构专业人才相对匮乏的问题,吸收国内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向先进技术看齐。2016年先后邀请了国内一流制造单位中铁宝桥厂桥梁结构研究所王志翔主任、大型桥梁施工单位中交二航局黄灿博士就钢桥的制造、安装等方面技术进行了交流,邀请了同济大学龚仁明教授、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孟凡超设计大师就钢结构设计方面的前沿技术进行了交流。在8月份在杭州举办的“全国公路钢结构桥梁推广应用技术交流会”和 12月份在安徽芜湖全国公路建设管理工作推进会上,交通设计院做了“甘肃省钢结构桥梁推广应用实施方案”的技术报告,向全国同行介绍了我省钢结构推广情况,结构选型选择、编制内容、经济性分析等,得到了全国同行的广泛好评。
通过邀请知名专家讲座,工学结合,开展钢结构相关知识技能的专项培训和“走出去”的学习交流,努力推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为钢结构桥梁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保障和人才支撑。
(二)组织技术人员参加各种学术会议
今年组织技术人员外出参加道路桥梁类学术会议多次。
2016年1月9日至11日组织技术人员在云南参加了2015(第十四届)中国沥青协会年会暨沥青“四新”成果交流会。
2016年1月13日至16日组织技术人员在成都参加了中国公路学会养护与管理分会第六届学术年会。
2016年3月3日至6日组织技术人员在南京参加了SUPERPAVE 20周年年会。
2016年4月16日至18日组织技术人员在成都参加了第四届全国沥青路面养护技术及新型沥青应用技术交流研讨会。
2016年08月组织技术人员考察了吉林鹤大绿色高速公路项目,并参加了相关交流会。
2016年11月3日至5日组织技术人员在山东参加了全国建筑材料测试技术交流会议。
2016年11月15日至18日组织技术人员在合肥参加了再生技术交流会。
2016年11月17日组织桥梁技术人员参加了在济南召开的桥梁技术交流大会,对在建的两座黄河大桥进行了现场考察。
2016年11月16日至20日,组织技术人员赴贵州遵义参加《中国公路学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分会2016 年学术年会》。对贵州省建成的大跨径悬索桥及公路项目进行了考察。
2016年11月25日至28日组织技术人员在盐城参加了第二届中美预防性养护技术交流会。
(三)组织技术人员回访考察工程项目
2016年 3月12日,组织技术人员对兰州市北环路西段工程存在安全隐患和处治难度较大的挖方边坡进行实地查看。根据实际情况,对地质进行补充勘探,并提出新的设计方案。
2016年09月21日在兰州南绕城高速公路西固黄河大桥合龙之际,组织技术人员赶赴现场见证了这一我省桥梁界的伟大历史时刻。
2016年11月份,组织24名技术人员参加了临渭高速公路设计回头看活动,通过与参建单位代表座谈和交流,设计人员感触了施工、找到了不足,对加强精细化设计将产生积极作用。
二、完善技术创新制度,加强创新团队建设,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
省交通设计院对技术创新工作历来重视,2016年在职代会上提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做强路面新材料研发,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探索申报重点实验室,完成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加快 BIM 技术、建筑工业化、绿色建筑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研发应用,全力推进公路隧道智能监控系统、“互联网+公路”工程施工质量智能监控、边坡滑坡实时监测预警大数据平台研发工作;积极承担国家、部厅重大科技课题研究,加快掌握智慧交通、绿色交通等前沿技术,攻克一批对行业竞争力整体提升具有全局性、带动性的关键技术。做实桥梁技术研究所,发挥公司在钢结构桥梁应用研究方面的技术引领作用,打造在复杂结构桥梁设计方面的品牌优势;努力打造 5—6 个在全省乃至全国相应专业有一定权威的科研创新团队,培养一批技术素质拔尖、创新能力出众的团队带头人。
省交通设计院近年来完成了西固黄河大桥等一批技术含量高的典型工程。西固黄河大桥是西北地区在黄河上跨度最大、塔身最高的斜拉桥,大桥跨越黄河、兰新铁路和109国道,穿越兰州二级水源保护区,全长1003米,其中主桥长714米,设计为双塔三跨钢混结合梁斜拉桥,主跨360米,桥面宽27.5米,主塔采用菱形钢筋混凝土结构,南索塔高151米,北索塔高147米。是我国8度以上地震区最大跨度的斜拉桥,采用液压粘滞阻尼器减震,最大尼器阻尼力为我国同类设备的前列,全桥总用钢量约6500吨。
首次设计完成独塔双跨斜拉桥特殊桥梁结构,天水市藉河红桥2016年11月15日建成,此桥为(75+115)m斜拉桥,为独塔双跨斜拉桥,建成后成为天水市的一座地标性工程。桥梁技术人员进行了无缝桥梁各关键结构刚度协调分配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对桥梁抗震设计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并在设计项目中应用。
三、积极参与地方行业标准制定,技术成果成绩斐然
由甘肃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编制的甘肃省地方标准《甘肃省黄土地区公路路基设计指南》通过了省交通运输厅组织的审查。甘肃省湿陷性黄土分布面积广、厚度大、湿陷性强烈,且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为了更好的总结我省黄土地区高速公路建设的成功经验及教训,提高黄土地区路基设计技术水平和统一设计标准,在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基础上,通过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了省内外公路、铁路黄土路基设计工程实践和科研成果,完成指南编制,指南主要深化、细化和补充了现行《公路路基设计规范》中有关黄土地区路基设计的内容,在全面涵盖黄土地区路基设计内容的前提下,重点对“湿陷性黄土分区”、“填料选择”、“施工过程控制”、“原地基处理”、“关键部位处理”等关键性问题作了相应的技术性要求。 指南的实施可有效统一和规范黄土地区路基设计标准,避免同一地区和同一条公路出现设计风格相异、标准掌握不同的问题,对黄土地区公路设计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省交通设计院主编或参编了路面、交安、绿化等省内地方标准共 10 项(其中已发布实施 5项),“甘肃省交通运输标准化发展规划研究”等 5 个项目列入 2017 年省厅科研项目计划。省交通设计院被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确定为“甘肃省交通运输工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单位,全面负责全省交通标准化建设日常工作。
年内公司获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6 项,受理 4项。“甘肃省沥青路面养护工程铣刨料的节能环保利用技术研究”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6年,经甘肃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评审委员会评审,近年来完成的四个项目分别获得2016年度甘肃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其中“甘肃省平凉至武都高速公路成县至武都段公路工程”获优秀设计一等奖、“兰州至郎木寺高速公路临夏至合作段公路工程”获优秀设计二等奖、“兰州市兰秦快速路忠和至水阜段城市快速路”获优秀设计三等奖、“金昌至武威高速公路勘察”获优秀勘察三等奖。
四、2017年工作计划
2017年学会工作思路是:将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十八大精神为统领,按照“三服务—加强”工作定位,以建科技人员之家为本,以学术建设为基础,以提升服务能力为重点,以组织广大科技人员服务经济为重要职责,以搭建联合协作平台为主要工作方式,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大力加强学会工作,立足全省,围绕交通,为加快我省交通事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一是,以加快全省交通事业科学发展为着力点,依托建设项目加强课题研究和学术交流。
二是,以推进公路、市政交通建设管理、科技创新为着眼点、搞好技术培训和技术咨询。
三是,加强学会自身建设,有计划地吸收优秀中青年科技人员加入学会,不断提高学会的科学发展能力,使学会工作持续健康发展。